宣德年间。
此时的宣德皇帝朱瞻基正在和三杨阁老讨论国事。
看到这天幕的降临,他们也是呆呆的望了许久了。
最终,还是杨士奇上前一步,率先开口。
“陛下,看着天幕的内容,难道郑和下西洋的事业,要在我朝停滞了吗?”
听到这话,众人齐刷刷的看向了朱瞻基。
此刻的朱瞻基正是眉头紧锁。
他没有想到,不知从哪儿来的天幕,竟然会蔓延至自己这宣德朝。
而朱瞻基也是注意到了天幕上,关于下西洋的叙述。
朱瞻基有些为难了。
他知道,这天幕虽然说法不同,但是关于前朝的记载都是没有出入的。
况且,这下西洋也是在朝廷上十分重要的大事情。
天幕的记载就更加不会出错了。
思考到这里,朱瞻基整个人都是有些不好了。
难道,这下西洋的浩大工程真的要停在自己的手上吗?
在爷爷和父亲手里都是顺利进行的,到了自己这里……
朱瞻基不理解,自己这么硬朗的身板,有什么原因会让他停下来。
难道是郑和去世了?
即便是那样,朱瞻基也是不会停下脚步。
毕竟,郑和虽然是能力超群,不过大明也不乏精明能干的人。
“唉,这种事情,我也是不太清楚。有可能这个天幕上面你在的事情不是我朝的事?亦或者,这个天幕记载错了?”
朱瞻基不理解,他看向了三杨。
三杨和朱瞻基几乎都是面面相觑了。
但是没有一个人想的出来,这是怎么回事。
只能继续眼巴巴的看下去。
…………
【郑和下西洋被叫停,实际上是文官集团运作的结果!】
【这其中不仅涉及到下西洋事业,还有一直相关的迁都事业!】
【明朝的官员,和朱棣是存在矛盾的。】
【主要矛盾就在于,郑和下西洋!】
【经过统计我们可以看出,明朝的文官,祖籍于南方居多】
【为什么?正是因为,在明朝当时,江南经济发达,有钱,他们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
【而南方官员财富的主要来源,就是依靠几大货物的出口。】
【瓷器,丝绸,茶叶】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实行了海禁,禁止了私人海外贸易。】
【正是因为这一点,文官就已经对朱元璋恨之入骨了。】
【而朱棣在这方面做的更加的绝。】
【永乐朝时期,瓷器是由官窑去制作,丝绸是江南的官办织造局制作,茶叶则是由国家专营。】
【最后,这些货物的运输和销售,由下西洋的郑和负责。】
【说是郑和下西洋耗费财力,永乐朝对外部藩属国待遇太好,那是因为永乐朝本身就有这个资本。】
【永乐年间之所以经济这么发达,就是在这里。】
【出口的整个产业链,上下游都已经被朝廷垄断了。】
【关键在于,在朱元璋和朱棣之前,这些买卖都是在士大夫的手里。】
【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啊!】
【朱棣的行为就是断了整个江南文官集团的财路,文官阻止下西洋,甚至想要做掉朱棣,真是一点都不过分。】
【永乐二十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回朝廷。】
【永乐二十二年,永乐皇帝朱棣驾崩,正值这一年,又是郑和要出海。】
【五月,朱棣得到消息,浙江福建两地,两千余人作乱,原因不明。】
【国榷记载,浙江,福建沿海致寇频发,基本上都是由于海禁,地方走私引起的。】
【当时的朱棣,本来是想让兵部调兵平叛,但是确实被文官们给拦下来了,原因竟是“都是百姓,招服一下就行”】
【试想一下,东南地区的走私现象,家在江南的文官们难道完全不知情吗?】
【绝对知道,不仅仅是知道,他们很有可能就参与了】
【不仅如此,在郑和去世之后,皇帝的驾崩加上文官集团的压力,航海事业不得不暂且搁置】
【最为让人震惊的,到了明宪宗时期,本想继续进行下西洋事业,可是万事还没有开始,官员刘大夏便千方百计的阻挠,并且宣称“海上开疆拓土劳民伤财,郑和留下的航海图已经被烧掉了”。】
【如此,不禁让人推测,整个郑和下西洋,就是受到文官集团打压被迫叫停,并且没在继续下去的】
…………
洪武年间。
看到天幕上的内容,朱元璋也是咬咬牙。
“他娘的!这帮文官,咱在的时候连个屁都不敢放,到了后世的皇帝倒是有胆子弄这些幺蛾子了是吧!”
老朱金刚怒目,他整个人都是有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http://b.faloo.com/1445850_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