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之我能未卜先知

三国之我能未卜先知

三国之我能未卜先知

作者:叶落三顾

分类:历史

状态:连载中

更新:2023-09-28 01:50:53

最新:第十五章:首次带兵

开始阅读 章节目录
小说简介

作为一名穿越者

了解三国不意外吧!

知道事情发展不意外吧!

曹操:“元起莫非真的未卜先知?”

刘备:“怎么到哪里都有你!”

孙权:“周瑜啊!没了你,我该怎么应对这个怪物!”

诸葛亮:“元起实乃我一生之敌啊!”

郭嘉:“还好我和元起是一条道上的,不然可太可怕了!”

标签:穿越者

更多人喜欢:七彩英语 可猫网 下书 飞卢网用户登录 迪文小说网

切换来源-当前为feilu
三国之我能未卜先知最新12章节更新中…
第一章:我的布局,早已开始章节试读:

大汉王朝,自从汉灵帝刘宏继位以来,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集团发生权力争夺。

当时正值外戚窦武专政,起用“党人”,与太傅陈蕃合谋诛杀宦官,因为事情泄被杀,从此宦官得势。

刘宏在宦官侯览、曹节的扶持下,搜捕李膺、杜密等百余人下狱处死,大肆搜捕党人和太学的诸多学生共六七百人。随后下诏凡党人之门生故吏、父子兄弟,皆免官禁锢。史称第二次“党锢之祸”。

刘宏执政期间,多有蛮族、妖道在偏远地区叛乱,被卢植、臧旻、朱儁等人平定,刘宏认为天下稳如泰山,便安心享乐,鲜问政事。

汉灵帝公开标价卖官,大修宫室,一任宦官横行,田野凋敝,仓癝耗空,终激发黄巾军大起义。

当时的言论以及日后的史学家多同情士大夫一党,并认为党锢之祸伤汉朝根本,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时间来到中平四年黄巾之乱爆发,颍川郡。此处民风淳朴,往来之人,虽是街井小民,却也是谦恭有礼,一派斯文。

颍川郡多是山地,所以颍川书院是倚山而建的,党锢之祸中有不少名人都在这里教书育人。

书院坐落在城郊,原本是颍川豪门荀氏的一座别庄,书院成立后就被捐出来做学堂。

赫赫有名的颍川书院,没有高大的围墙,没有烫金的匾额,也没有黄铜的兽面门环。

低矮的围墙刷得雪白,一扉显然年深日久的木门开启着。正门的上方挂着一块黑漆红字木匾,上面书着大大的四个字:颍川书院。

进入大门,走过青石板路,正对着是一间大屋,屋宇方正,青砖砌就。屋上有雕花瓦当,屋中央是一个大大的香案,香案后悬着孔夫子的画像。

穿过旁门,就是读书的地方,矮几上满满都是书卷,坐垫分散四周。

造型精美的古琴摆放一边,一个半大青年,双眼微闭,手指轻轻拨动,琴声悠远。

旁边几个人或坐或立,神情和弹琴人差不多。除了琴声,房子里一片静寂。

刚开始的时候,琴声空远,有高山之意。良久,只见青年手指拨弄不停,似潺潺流水。

随着最后一个音符弹完,他眼睛微睁,打量着房间里的听琴者们。

“好曲,此曲音节极古,其意巍巍洋洋,不可拟测者也。”一个约莫十七八岁的青年轻轻鼓掌。

“文若兄过奖!”半大青年微微摆手。

“元起实在矫情!”另一个华服青年呵呵一笑:“文若可是很少夸人的。”

还有一个青年双手抱剑,眼光烁烁地盯着元起,不发一眼。

“大兄,我听了半天,都不明白元起哥究竟弹的啥。”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一直故作老成,终于忍不住请教屋子里年龄最大的人。

这青年一身粗布衣服,洗得泛白。他右手在不长的胡须上摸了两下,左手抚了抚小孩儿的头顶:“奉孝,元起刚才弹奏的应是古曲高山流水。”

小孩名叫郭嘉,抱着剑的是徐庶,身穿华服的陈群和最先开口的荀彧。而弹琴的则是夏侯家的夏侯廉夏侯元起。

来到这个世界十四年,虚岁十五岁的现代青年夏侯元起已经完全融入汉末。

夏侯家以武立族,老老少少都习武,可夏侯廉却是对武艺不敢兴趣,一心想要走文臣的道路。

为此,夏侯廉之兄夏侯惇百般无奈,求了许多人,走了很多关系,这才将夏侯廉送到了颍川书院。

夏侯廉也是争气,入院考试近乎满分,顺利进入书院就读。

宗族的力量巨大无比,曹操的崛起,就是夏侯家支撑起来的。生在汉末,夏侯廉无疑要借用宗族的优势。

来书院三年,人际关系初步建立,如今听闻黄巾之乱已起,族兄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左中郎将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夏侯廉也打算前去帮忙。

颍川书院前不远处有一座酒楼,开在书院前只为了能沾一点文气,平常还能招待一些前来拜会的学子。

此时酒楼大厅里已经有不少客人,早几年出现这个世界的桌椅,比其他地方都要漂亮,甚至一些豪门大族看到饭店的摆设也自叹弗如。

“杨清兄,想不到你也到这里吃饭?”一位文士模样的人刚刚进入饭店,就看到了熟人。

这位姓杨的是颍川书院的学子,不过仗着家里有些关系,却没有正式入门,后世的话来讲就是旁听生。像他这种人很多,目的不尽相同。

大体上,都是为了扩张自己的名气,哪怕是一个看门的,说出去都让人高看几眼,何况在里面读书?

“原来是张楷兄!”杨清侧过头看到来人,赶紧站起来:“何不一起?”

“那敢情好!”张楷和对方的身份一样,大家都是熟人,也是这里的常客。他刚刚去踏青回来,有些渴,坐下就喝了两三杯热茶。

“我也不是第一次喝茶,家里有人从蜀地带回的茶饼。”张楷再次举起茶杯喝了一半:“就是少了这清香的味道。”

“是啊!”杨清也感叹道:“要说茶树生长在南方,在长安、洛阳这边饮茶的人也不多。”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颍川书院的学子,入室弟子和旁听生泾渭分明。不过,在这两个群体里面,高门大户和寒门学子又是一条线。

只有夏侯廉这个奇葩,他在各个群体间都混的游刃有余。

“元起贤弟,你也到这里就餐?”张楷是一个热情的人,看到他们一行进去,率先招呼。

“文棋兄,若和兄!”夏侯廉正在和荀彧说着什么,闻言一拱手。

“友若兄、文若兄,我们还没开始,何不一起?”杨清却对荀家人打起招呼。

荀谌荀友若是大家来吃饭的途中遇到的,听说来酒楼吃饭肯定毫不推辞。

这里的菜式多样,汇聚了全国各地名小吃。最主要的,是各种面食的做法,一般人一辈子都没听说过。

大家都还是学生,同窗之谊,也许大家都清楚夏侯廉经常请客带有目的,主要是这小子太优秀,每次都一大堆人。

荀谌还没有说话,陈群冷哼了一声,他只好尴尬地摆摆手:“哈哈,改天吧!”

见气氛不太对劲,店小二及时出来招呼夏侯廉等人,将众人带到里间的包厢,问了要吃的菜品后才点头哈腰的出来。

酒楼里的众人不明所以,酒楼的小二也是见过世面的,平时都是眼高于顶,如今却一脸谄媚,让人对夏侯廉众人的身份产生好奇心。

小二用搭在肩膀上的毛巾擦擦汗,故作神秘又用周围的人都能听得到的声音说道:“那位公子就是夏侯廉夏侯元起!”

“夏侯家的麒麟儿?!”一位食客失声惊呼:“早知道刚才就应该求一幅字。”

“千金难买!”小二嘿嘿一笑,听到掌柜在唤他,赶紧应声:“来啦!”

夏侯廉深知一餐饭养恩人的道理,他也懂的人以类聚的道理,邀请别人来吃饭的次数屈指可数,和寒门的人一起吃饭,尽量避免豪门的人,反之亦然。

大浪淘沙,到如今夏侯廉觉得也就眼前的几个人未来还有可能有交集。今天情况特殊,也是三年以来夏侯廉第一次把大家聚到一起。

饭菜上来后,夏侯廉举起杯子招呼众人,“来来来,各位兄长,还有郭嘉兄弟,今天和大家相聚,我明天就要离开了。”

“你要走?!”荀家的两兄弟和陈群忍不住惊呼,郭嘉更是嘴巴张得老大,他还刚刚认识这位兄长。

夏侯廉含笑点点头。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来源:http://b.faloo.com/135394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