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自从汉灵帝刘宏继位以来,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集团发生权力争夺。
当时正值外戚窦武专政,起用“党人”,与太傅陈蕃合谋诛杀宦官,因为事情泄被杀,从此宦官得势。
刘宏在宦官侯览、曹节的扶持下,搜捕李膺、杜密等百余人下狱处死,大肆搜捕党人和太学的诸多学生共六七百人。随后下诏凡党人之门生故吏、父子兄弟,皆免官禁锢。史称第二次“党锢之祸”。
刘宏执政期间,多有蛮族、妖道在偏远地区叛乱,被卢植、臧旻、朱儁等人平定,刘宏认为天下稳如泰山,便安心享乐,鲜问政事。
汉灵帝公开标价卖官,大修宫室,一任宦官横行,田野凋敝,仓癝耗空,终激发黄巾军大起义。
当时的言论以及日后的史学家多同情士大夫一党,并认为党锢之祸伤汉朝根本,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时间来到中平四年黄巾之乱爆发,颍川郡。此处民风淳朴,往来之人,虽是街井小民,却也是谦恭有礼,一派斯文。
颍川郡多是山地,所以颍川书院是倚山而建的,党锢之祸中有不少名人都在这里教书育人。
书院坐落在城郊,原本是颍川豪门荀氏的一座别庄,书院成立后就被捐出来做学堂。
赫赫有名的颍川书院,没有高大的围墙,没有烫金的匾额,也没有黄铜的兽面门环。
低矮的围墙刷得雪白,一扉显然年深日久的木门开启着。正门的上方挂着一块黑漆红字木匾,上面书着大大的四个字:颍川书院。
进入大门,走过青石板路,正对着是一间大屋,屋宇方正,青砖砌就。屋上有雕花瓦当,屋中央是一个大大的香案,香案后悬着孔夫子的画像。
穿过旁门,就是读书的地方,矮几上满满都是书卷,坐垫分散四周。
造型精美的古琴摆放一边,一个半大青年,双眼微闭,手指轻轻拨动,琴声悠远。
旁边几个人或坐或立,神情和弹琴人差不多。除了琴声,房子里一片静寂。
刚开始的时候,琴声空远,有高山之意。良久,只见青年手指拨弄不停,似潺潺流水。
随着最后一个音符弹完,他眼睛微睁,打量着房间里的听琴者们。
“好曲,此曲音节极古,其意巍巍洋洋,不可拟测者也。”一个约莫十七八岁的青年轻轻鼓掌。
“文若兄过奖!”半大青年微微摆手。
“元起实在矫情!”另一个华服青年呵呵一笑:“文若可是很少夸人的。”
还有一个青年双手抱剑,眼光烁烁地盯着元起,不发一眼。
“大兄,我听了半天,都不明白元起哥究竟弹的啥。”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一直故作老成,终于忍不住请教屋子里年龄最大的人。
这青年一身粗布衣服,洗得泛白。他右手在不长的胡须上摸了两下,左手抚了抚小孩儿的头顶:“奉孝,元起刚才弹奏的应是古曲高山流水。”
小孩名叫郭嘉,抱着剑的是徐庶,身穿华服的陈群和最先开口的荀彧。而弹琴的则是夏侯家的夏侯廉夏侯元起。
来到这个世界十四年,虚岁十五岁的现代青年夏侯元起已经完全融入汉末。
夏侯家以武立族,老老少少都习武,可夏侯廉却是对武艺不敢兴趣,一心想要走文臣的道路。
为此,夏侯廉之兄夏侯惇百般无奈,求了许多人,走了很多关系,这才将夏侯廉送到了颍川书院。
夏侯廉也是争气,入院考试近乎满分,顺利进入书院就读。
宗族的力量巨大无比,曹操的崛起,就是夏侯家支撑起来的。生在汉末,夏侯廉无疑要借用宗族的优势。
来书院三年,人际关系初步建立,如今听闻黄巾之乱已起,族兄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左中郎将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夏侯廉也打算前去帮忙。
颍川书院前不远处有一座酒楼,开在书院前只为了能沾一点文气,平常还能招待一些前来拜会的学子。
此时酒楼大厅里已经有不少客人,早几年出现这个世界的桌椅,比其他地方都要漂亮,甚至一些豪门大族看到饭店的摆设也自叹弗如。
“杨清兄,想不到你也到这里吃饭?”一位文士模样的人刚刚进入饭店,就看到了熟人。
这位姓杨的是颍川书院的学子,不过仗着家里有些关系,却没有正式入门,后世的话来讲就是旁听生。像他这种人很多,目的不尽相同。
大体上,都是为了扩张自己的名气,哪怕是一个看门的,说出去都让人高看几眼,何况在里面读书?
“原来是张楷兄!”杨清侧过头看到来人,赶紧站起来:“何不一起?”
“那敢情好!”张楷和对方的身份一样,大家都是熟人,也是这里的常客。他刚刚去踏青回来,有些渴,坐下就喝了两三杯热茶。
“我也不是第一次喝茶,家里有人从蜀地带回的茶饼。”张楷再次举起茶杯喝了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http://b.faloo.com/1353942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