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21年春,正德皇帝朱厚照“驾崩”!
内阁首辅杨廷和、英国公张仑与张太后议定,遵祖训,迎兴献王世子朱厚熜入京继大位。
朝堂一片欢歌!
十四岁的乡野藩王世子入京继位,还不是被他们拿捏的死死的?
现实本就可以给他们一个响亮的耳光。
又因后世青年“朱厚熜”的到来。
不但让耳光变得更响了!
还有锋利的天子剑!
因为他坚信,天子威严,只在剑锋之上。
而他为此,已经默默准备了三年!
标签:耳光
公元1521年!
即明朝正德十六年。
春!
年仅三十一岁的大明正德皇帝朱厚照,驾崩!
紫禁城一片肃穆!
乾清宫内,更是哭声震天!
“启奏太后!”
“微臣斗胆进言!”
“陛下驾崩,乃大明之大不幸,天下之大不幸!”
“但国不可一日无君啊!”
些许,一个声音让哭声戛然而止。
正是内阁首辅杨廷和。
附和声随之而起。
哭,不过是走个形式。
就连大家聚集于此,都只是走个形式。
“杨阁老所言在理!”
“奈何陛下福薄,未能留下子嗣!”
“就连遗诏都没来得及立下!”
端坐于上的张太后轻抹眼泪。
“臣请太后,可遵循《皇明祖训》,兄终弟及!”
“兴献王长子朱厚熜,伦序当立!”
“新君入京之前,可由太后代为监国!”
杨廷和再进言。
“臣,附议!”
话音刚落,一人随之高呼。
正是英国公张仑。
大明武将魁首。
“臣等附议!”
大殿里又是一片附和之声。
但心中无不明白。
这些应该是杨阁老、张国公和张太后他们早就商量好的。
眼下请奏来请奏去,不过是朝堂游戏罢了。
只是感慨。
杨阁老真不是一般的贪权。
本就大权在握。
皇权更迭,新君更是不得不依仗。
他老人家竟然还要贪这拥立首功。
实际上,这个拥立之功,不过是举手之功。
完全可以给其他人的。
陛下无子嗣,按照朱元璋留下的规矩,兄终弟及。
理应由他兄弟来继位。
但是也无兄弟。
那只能往上捋,从先帝弘治皇帝开始论。
选弘治皇帝的兄弟来继位。
论资排辈,该是兴王朱祐杬。
可兴王已是兴献王,也就是死了。
那就该是他儿子朱厚熜来继承大统。
何来拥立之功?
无非是为了接下来更好的拿捏新君。
若非他老人家请立。
朱厚熜一个乡野藩王世子,想要顺利继位,怕没这么容易吧?
这杨廷和,真要成大明的无冕之王了。
“也只能如此了!”
“只是哀家一介后宫妇人!”
“恐难当此大任!”
张太后继续抹泪。
“还请太后以江山社稷为重!”
杨廷和与张仑等人又是一番煞有其事。
“那哀家就试着!”
“暂时扛起这祖宗基业吧!”
“还望众卿多多辅助!”
张太后“勉为其难”的答应了。
“臣等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群臣高呼。
心中皆有数。
大明后宫不得干政。
眼下无非是要立新君,需要皇权代表来走个过场。
所以才让张太后监国。
实际上朝廷大事,依然是杨阁老说了算。
当然,于张太后而言。
也是难得的一次“大权在握”了。
“杨阁老!”
“哀家命你总揽朝政,迎立新帝!”
“还望莫要推辞!”
果不其然,张太后接受“劝谏”之后。
当即看向杨廷和。
“微臣惶恐!”
“微臣已行近朽木!”
“恐难胜任……”
开始轮到杨廷和装腔作势了。
“还望杨阁老莫要推辞!”
“大明现在需要您啊!”
“除了您,无人能撑起大局!”
……
群臣配合演出。
只是,杨廷和贪权之甚。
超出了大家的想象。
总揽朝政……
不用张太后给这个名分,也是他大权独揽。
还非要名正言顺一把!
看来并非是大明要进入杨廷和时代那么简单啊!
杨廷和怕是要走上大明权臣之最。
“那老夫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臣请太后!”
“拟立陛下遗诏,统筹全局!”
“同时昭告天下,以定朝野民心!”
杨廷和也假意谦虚一番,然后就开始安排事情了。
“臣等附议!”
群臣继续当应声虫。
虽是心中震撼。
请立遗诏?!
正德没留下遗诏,重臣与太后代劳一下,倒也没什么。
但这种事,他们静悄悄做完就行了。
当庭请立。
权臣之有恃无恐,彰显无遗。
与此相比,拟定遗诏之后,立马昭告天下,就更显权臣之态了。
一般来说,要等新帝进京之后,再昭告天下。
以防有变!
杨廷和眼下这么做。
显然是料定,能轻松拿捏住新帝。
也是在向朝野上下彰显这一点。
不过大家还是照样附和啊!
一来,杨廷和权势越大,文官越是大明之主。
再者,谁敢说个不妥?
“准!”
张太后当即应声。
“臣再请太后!”
“由司礼监秉笔谷大用,大学士梁储,定国公徐光祚,驸马都尉崔元,礼部尚书毛澄!”
“即刻率人前往安陆,迎兴献王世子入京!”
杨廷和再拱手。
“臣等附议!”
应声虫们又是齐声跟上。
心中无不赞叹。
杨阁老不但贪权,手段也是一绝。
这一安排,可谓老道。
已经拿下拥立首功了,迎驾之功就分给其他人了。
且是不光给了文官,其它阵营也有一杯羹。
谷大用乃宦官阵营,徐光祚是武将,崔元则是皇家后院。
而之所以给他们,而非宦官、武将和皇家一把手。
也就是司礼监掌印张永,英国公张仑,以及张太后的两个弟弟。
则是抬他们一手。
迎驾新君,手下人去就行了,无需他们亲自出马。
就像他不会亲自去,而是让内阁次辅梁储和礼部尚书毛澄去一样。
旨在让朝野和新君明白。
他才是大明至高。
新帝入京继位,得找他拜山头,而非他去迎驾。
“准!”
张太后依然是想都没想,就直接同意了。
“臣等定不负太后和杨阁老重托!”
谷大用和梁储他们齐齐出列,高声领命。
无不是喜滋滋!
迎驾拥立之功到手。
倒不是觉得新帝会记着他们。
朱厚熜这个乡野藩王入京继位,绝对会被杨廷和玩的死死的。
能给他们多大好处?
而是得到了杨廷和的重用,有了拥立之功。
回头杨阁老拿这个出来说事,他们的功劳就有了啊!
当然,他们也都明白。
杨廷和搞这么大阵仗去迎驾,也是老道之处。
软硬兼施。
拿捏之前,先哄一波。
乡野藩王,突然继位九五之尊,本就喜出望外。
朝廷再派这么大一支队伍去迎驾。
朱厚熜定会更加开心。
也是更加感激杨廷和。
那回头对杨廷和,还不是言听计从?
湖广,安陆,兴王府
“从今天开始!”
“大明就是我的了!”
此时的“朱厚熜”确实很开心。
但他的开心,绝非京城老爷们想象的那样。
因为遗诏以及迎驾大军还没到,他就已经知道朱厚照驾崩了。
皇位舍他其谁!
更是为此,已经默默准备了三年。
ps:新书上传,求新老朋友多多支持,拜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