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之后,郑芝龙、郑鸿逵率兵到达,勒克德浑所部前锋,逼近延平,福州城,由此陷入危境。
虽说郑成功劝止郑芝龙投降清廷未果,至孔庙哭庙、焚儒服,与其父分道扬镳,可血脉亲情割舍不断。
事实上,在历史中郑成功也不是与其父反目成仇,只是郑芝龙欲投清,郑成功反对无效,然后郑芝龙要北上福州进见多铎、博洛,而郑成功劝阻,认为清廷为因此对郑芝龙不利,然而郑芝龙不听,他执意北上,这才有了郑成功率己部脱离南下广东之举。
所以,在刚开始时,郑成功并不全是因为忠诚于隆武朝,而与父亲反目。
而到了郑芝龙在福州被博洛软禁,携往顺天府之后,郑成功这才正式全力抗清,名义上是为了光复大明江山,可实际上,至少有一半是为了他的父亲。
试想,郑芝龙在清廷手中,如果郑成功无力抗清或者也投降了,那么郑芝龙对清廷的作用就没有了,只有郑成功始终坚定地抗清,郑芝龙才安全,郑成功越把清军打痛了,郑芝龙在清廷心中的份量就越大,这也是郑成功自始至终坚定抗清的原因之一。
当然,谁都有私心,乱世之中,能自始至终守得住心中底线者,都是英雄。
说这些,只是说明,郑成功与郑芝龙最多只是意见相左,并没有仇怨可言。
何况郑成功与其叔父郑鸿逵一直交情颇深,郑鸿逵虽说在镇守仙霞关时,得知清军逼近,未发一矢,闻讯逃窜,致使清军直入福建。可在郑成功举事之后,郑鸿逵也是追随郑成功抗清的,而且郑成功能率部脱离郑芝龙,如没有郑鸿逵暗中私放,郑成功也带不走那支军队。
所以,这种血亲对阵于城墙之上,对任何人都是一种折磨。
郑成功由此整个人恍惚起来,抵抗变得消极。
南城门一度失守,幸好张煌言有备,派一支吴争当时留下用来保护张煌言的军队,组成一只数百人的敢死队增援南门,经过一番浴血拼杀之后,才将郑芝龙所部赶下了城墙。
可能救得了一时,却救不了一世。
郑成功过不了心中心魔,就无法形成抵抗合力。
而三面都在交战,城中一时无法调整部署,否则将李成栋一部调防南门,也可阻止郑芝龙部的进攻。
紧急关头,黄道周与郑成功进行了一次深谈。
最后做出的决定,让人大跌眼镜——撤退,明军以撤出福州城,来换取清军不追击。
张煌言闻讯愕然,连李成栋这个叛将都为之愤然。
可古怪的是,隆武帝朱聿键竟同意了郑成功和黄道周的决定,答应派人与郑芝龙、多铎谈判撤军事宜。
两日之后,一万多明军有序撤离福州,至港口登船南下广州。
至此福建全境被清军所占,可叹的是,福州一城百姓,因全力襄助明军守城,被清军秋后算帐,五天之内,被屠杀者,多达一千多户,近万人,福州城内与城外一样,尸山血海。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更可笑的是,以为隆武帝朱聿键已经殉国,原本奉旨在广州招募新军的隆武朝大学士苏观生,联络大学士何吾驺、广东布政使顾元镜,侍郎王应华、曾道唯等以“兄终弟及”为名,拥立朱聿键的弟弟朱聿鐭为监国,以都司署为行宫。
可这时,在肇庆已经监国的朱由榔大为惊怒,立即宣布登基为帝,史称“永历帝”。
消息传来,苏观生等人立即应对,两日后拥立朱聿鐭为帝,史称“绍武帝”。
登基事起仓促,连龙袍都来不及准备,去借了套粤剧伶人的戏服将就将就,这就成了皇帝。
而当隆武帝朱聿键率军到达广州上岸时,这一个广州,就有了三个皇帝,而永历、绍武两个皇帝正刀兵相见。
起因是永历朱由榔派遣兵科给事中彭耀、兵部主事陈嘉谟前往广州,以藩王礼节拜见朱聿鐭,规劝其取消帝号。
绍武首席大学士苏观生大怒,下令斩彭、陈二人,再令陈际泰督师攻打肇庆。
于是双方暴发战争。
照道理,隆武帝朱聿键率兵在广州上岸,那么这场风波应该平静下来了吧。
因为朱聿键登基在先,在福建以南,都奉朱聿键为正朔。
而不管是朱由榔还是朱聿鐭,登基的前提都是朱聿键殉国,国不可一日无君。
二帝麾下那都是隆武朝大臣。
可问题是,朱聿键的到来,反而让这乱局更加混乱。
好嘛,绍武朱聿鐭、永历朱由榔都不肯退位,由此一场内战越演越烈。
堡垒,
手机支付宝搜索
P2zPYPB74GJ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淘宝双11超级红包,复制淘口令
$bkb13lYsLPg$,打开手机淘宝即可领取。
若淘口令失效,请
点击此处链接领取
京东双11超级红包,复制京口令
¥UANeFApAs8a1nuds¥,打开手机京东即可领取。
若京口令失效,请
点击此处链接领取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