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只是纳闷,为什么整个世界都在针对自己一样。
连眼前的方孝孺都说自己是篡权,篡了自己四叔的权。
而方孝孺却是一转眼珠,十分狡猾的说到。
“哪里,我怎么可能这样评价陛下您呢。”
方孝孺笑了笑,他的心中也是早已经想好了说辞了。
“臣的意思,您大可不必轻信这右边天幕的话,这种乱写史书的人,终究会被历史淘汰的。况且,您不也是看到了,这左边的天幕才是正史。纵观几本史书,任何一本都是写的太祖皇帝是病症缠身,这种事情,不相信正史,难道相信他一个毫无依据,只靠推断的文字吗?”
听了方孝孺的解释,建文帝的心里好受了不少。
虽然心里的芥蒂打消了大半,不过此刻的建文帝,还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他需要保持的,是自己的名声。
就是在整个大明,乃至整个华夏的历史上的名声。
朱允炆是正当得位之人,是真龙天子。
这才是他想让百姓们口口相传的。
况且,高祖皇帝本来要传位于自己父亲,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父亲出了意外,就算是按照纲常礼仪,也应该是由他这个皇太孙来继承皇位。
这又有什么可非议的呢?
建文帝思索着,脸上浮现出了笑容。
“没错,现在朕需要做的,就是让这几个藩王,好好的老实一点!以防他们作乱,威胁朕的皇位!”
方孝孺随机建议,最先开始削弱相对弱势一点的藩王才好。
毕竟,先弱后强的战略,基本是不会出错的。
建文最先想到的,就是周王,代王,齐王那几位叔叔。
听了方孝孺的拆解,建文帝也是和方孝孺对视一眼。
他们不仅是对视了一眼,随即便是相视一笑。
…………
永乐年间。
此时的朱家人,正齐聚在大殿之中。
朱棣望着绚丽的天幕,也是眉头紧锁这。
朱高煦,朱高燧等人都是对视了一眼。
他们也是感受到了自己老爹的无奈,但是都没有开口说话。
最终,还是朱瞻基上前一步开口道。
“陛下,您在思索这什么?”
朱棣不语。
“您有什么难事就跟大家说,反正这里也都是咱们自家人,让孙子替您分忧解难。”
朱棣看到自己好圣孙如此的懂事,也是感到了不小的欣慰。
他也是长长的除了一口气。
望着外面,朱棣也是重重的感慨。
“唉,我这几天呐,总是梦见你太奶奶。”
朱棣看着朱瞻基,感觉轻松了许多、
“这可不是好兆头啊,我还有那么多事情没做,我现在不能死。”
“爷爷……”
“你看啊,要迁都回北,这是你太爷爷和大爷爷朱标未完成的心意。要修永乐大典。要打出几十年的太平。把位子传稳了,不能再闹笑话。”
“您还有什么不放心的一并说了,我都替您办了。”
朱瞻基一副轻松的样子。
“我派马保修造大海船,沿海而上,与南洋诸国交往,寻找建文。”
听到这里,在场的人几乎是明白了。
儿子孙子们都能够听得出来,朱棣最大的心病就在这里。
还是担心建文的事情。
毕竟,自从朱棣攻破南京,在应天府称帝,建文就在也没有了下落。
这也是朱棣一直担心的地方。
倘若建文一日不死,他就一天睡不得一个安稳觉。
朱棣继续自顾自的说着。
“找到建文,请他回来。”
这八个字,从朱棣的嘴里突出,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了。
感受到朱棣语气的变化,在场的众人都有些懵了。
这到底这不是场面话,没人能分辨得出。
也就是说,倘若真的找到了建文。
朱棣到底会不会把他“请”回来。
这还是一个未知的事情。
“把这两件事办好了,我就不做噩梦了。想必你太奶奶在地下,也会少受折磨。”
说着,朱棣灵光一动。
随即朝着朱瞻基招了招手,朱瞻基缓缓靠近了朱棣。
“如果你能见到建文,那个时候我已经死了,一定要好好待他,替我求个谅解。”
朱棣的眼中很是复杂。
朱瞻基听罢,也是认真的说到。
“爷爷,您北抗强敌,编撰永乐大典,都算得上是一代帝王,功过之间,相信后人会公允而论的。”
朱棣听了孙子劝解,只是无奈的笑了笑,随即示意朱瞻基搀扶自己起来。
朱棣缓缓上前两步,望着天幕,感慨道。
<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来源4:http://b.faloo.com/1445850_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