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远缓缓说道:“臣以为自德州被狄人攻占以后,北海郡已有三个月断绝了陆上消息。
现如今狄人围困保州已一月有余,东海郡也受到了狄人的侵袭,如果朝廷什么都不做,任由事态发展下去,先不说保州守不守得住,司马氏在北海怕是会有异动。
那东海郡的那几个诸侯,可能也不会主动为陛下分忧的。”
皇帝摆了摆手,有些心烦地说道:
“别绕圈子,说重点。”
“是。”徐瑞远躬身行礼继续说道:“臣以为,朝廷应该迅速组织军队,派遣大将解保州之围,并收复德州,这样才能震慑北海的司马家还有东海的各个诸侯王们。”
这时朝臣中又有人说道:“臣也有话说。”
皇帝在心里又将徐瑞远刀了一次,然后才问道:
“谁在说话,有什么意见就说吧。”
陈耀辉直起身道:
“陛下息怒,臣,陈耀辉有话说。”
他见皇帝再次摆了摆手示意自己说下去,于是继续说道:
“陛下,臣以为北面的狄人才是帝国真正的心腹之患,东海的这些诸侯王不过是散兵游勇而已。
北面的狄人已经和我朝交战了一百余年,成帝五年,狄王南下,兵临帝都,就在这帝都城外,成帝牺牲了父子整整两代精英,最后还是靠着天气的突变才击退了狄王。
那一战北方九郡生灵涂炭。
十五万帝国的精锐,在狄王铁骑的冲击下死伤惨重,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后来成帝用了十五年,桓帝用了三十年,整整四十五年帝国才真正恢复了元气。
这些年在北境的冲突如果细算下来,那狄人和我们互有胜负,但是如果算上边民的损失,那我朝每年的损失远大于狄人。
陛下您知道每年秋收的时候边民们最害怕的是什么吗?”
“是狄人吗?”
“是的,陛下。每一年一到了秋天北境的边民最害怕的就是听到狄人的号角声。
因为那代表着死亡和杀戮,代表着一年的收成化为乌有。
而且这几年的冲突次数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
五年前边境冲突都在千人以下,但是这五年狄人每次来的都在五万人以上。臣敢断定这一次保州之围并不是结束,这只是开始。臣不知是何时,但是臣敢肯定就在这两年狄王定会聚集更多的军队南下,也许生死之战就在眼前。”
陈耀辉跪地叩首道:
“请陛下息雷霆之怒,迅速调集军力整顿边防,对内防御诸侯,对外要警惕狄人的野心啊。”
“起来吧。”皇帝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心里暗想:“你们这些个大臣们动不动就要这么说话不累吗。
我还的在这硬邦邦的龙椅上坐着硌屁股,你们却一个个的演戏一样。
偏偏父皇走之前还反复交代不让我对你们发脾气。真是气人。”
他心里虽然在嘀咕,但是面上还得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于是他继续说道:
“朕知道狄人是大患,朕恨不得现在就收拾他们,但是这些诸侯国们如果不加处理,不等狄人打过来,国家就要被他们掏空了。你们总是要给朕想个办法的。”
陈耀辉接着说道:
“陛下,臣并不是说就不管这些诸侯王了。臣已经有了个初步的想法,正要奏报陛下。”
皇帝悄悄皱了皱眉头心想:“有主意就好,总比那个郑老头强,那个郑老头只会像个木头一样说话。说完了就不管了。”
想到这里他又用眼神刀了一次郑宫奇。随后他示意陈耀辉继续说下去。陈耀辉躬身道:
“听说上古时期有人出过一个计谋叫二桃杀三士。”
皇帝问道:“朕也听过这个故事,可是该如何二桃杀三士?”
陈耀辉再次躬身行礼道:“陛下,臣年事已高,长时间说话就会觉得口干舌燥,臣害怕耽误大事,因此臣恳请由水衡都尉于洪替臣讲明此事。”
皇帝听到这里眉毛一跳,心里暗说:
“嘿呦,看来你们是商量好的啊。你刚才说了那么多也没见你口干舌燥的,现在一要说正事了,你就口干舌燥了?这个于洪不是你的门生,就是你的同党吧。”
皇帝在心里吐槽完陈耀辉,面上继续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说道:
“谁是于洪?”
于洪躬身上前,行礼道:“陛下,臣是于洪。”
“现居何职?”
“水衡都尉。”
“你和陈老……”皇帝差点脱口而出陈老头,还好他及时停住了嘴装作没事人一样继续问道:
“那你和陈老是什么关系啊?”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http://b.faloo.com/1372437_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