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
奉天殿。
所有的官员都已到齐,本该出现的朱元璋,迟迟不见身影、
一时安静的朝堂,逐渐出现窃窃私语的声音,大家全都小声地议论着,因为这样的场景,几乎从未出现过。
自建立大明以来,皇上哪一天不是兢兢业业,按时上朝?
也不知今日到底是何情况,大家都等这么久了,依旧不见皇上的到来。
“皇上怎么还没过来?
是被什么事情绊住脚了吗?”
“谁知道呢,我看啊,估计是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发生。”
每个人心中猜测不断,直到朱元璋的身影出现,大家才停止了交头接耳,一个个站直了身子,朝着朱元璋望了过去: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爱卿平身。”
朱元璋锐利的双眼扫视了一圈,看着大家的神色,缓缓开口:
“想必诸位爱卿此刻心中对咱今日为什么来的这么晚都有所好奇......”
所有官员听后,不由得身子紧绷,悄悄竖起耳朵。
毕竟朱元璋的话说到他们的心坎里去了,一向守时的人,忽然有一天迟到,肯定是有特别重要的事情。
“今日,咱要在朝堂之上宣布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这是咱想了很久的事情,也是咱来晚的原因。”
朱元璋一脸严肃的看着诸位官员,而后多看了几位皇子一眼,一字一句道: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咱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随着朱元璋的话音落地,整个大殿上寂静无声,几乎所有人脸上都闪过讶异的表情。
众所周知,如此分封制的弊端,显而易见。
毫不夸张的说,周朝和西晋的灭亡就是因为这种制度。
大明王朝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皇上怎么会启用弊端这么明显的制度,就不怕走上周朝的老路吗?
朱元璋当然知道这种制度的弊端,若是藩王们造反,也一定会威胁到朝廷的统治。
但是最后,朱元璋还是选择分封藩王,其目的,就是为了巩固江山,让大明王朝能够千秋万代的传承下去,而朱家的子孙,也可以一直坐拥这万里江山。
如今的局势尚不稳定,即便他已经坐上了这个皇位,但是残元的势力依然存在,再加上大明的疆土如此辽阔,他肯定是要挑出值得信任的人,来帮他管理这些地方。
虽然他的那些兄弟们,陪他一路艰辛走来,可以说是生死兄弟的交情。
但对于朱元璋来说,人心,到底隔着一张肚皮。
即便他对那些兄弟们再如此信任,也比不过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这些皇子。
再退一万步来说,就算他分封的这些皇子,到最后真的造反,可毕竟都是朱家的孩子,还是属于自己家人。
如果藩王换做了他人,要是有了反意,就不在他可控的范围了。
他思来想去,想到最后,觉得最稳妥的办法,就是给自己的儿子进行分封。
到时候,他还会留下一条祖训,让这些皇子时时刻刻都记在心里,以此来规范他们的行为。
“皇上,分封兹事体大,还需要三思。”
有人站出来,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周朝施行分封制的下场,只要读过史书的,都知道,皇上如此做,分明就是在冒险。
“三思?”
朱元璋看了一眼那个说话的官员,心中虽然有些恼意,不过依然面不改色的说道:
“这就是咱三思后的结果,李爱卿既然觉得咱做的不对,那不如李爱卿想一个更好的办法来。
残元势力如此狡猾,各地也时常有些动荡,若不进行分封,谁来替咱解决这些问题?
李爱卿,你来吗?”
即便只是平淡的几句话,不过那个官员听的还是汗流浃背。
他,似乎有些孟浪了。
差点儿忘了,皇上向来都是说一不二的性子。
既然此刻皇上在朝堂上如此郑重的宣布,那必然是已经做好了决定。
自己怎么这么想不开的,就直接往刀口上撞呢?
想明白之后,那个官员赶紧用袖子擦了擦汗水,连忙说道:
“微臣愚钝,万没皇上想的周全,还请皇上恕罪。”
“诸位爱卿,谁还有别的意见?尽管提出.......”
话虽如此,不过在场的官员没一个傻子,一个个低着头,没有吭声儿。
“既然都没意见,王公公......”
王公公立刻会意,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圣旨宣读起来:
“朱慡,今日册封为秦王,节制数万兵马,负责拱卫明朝的西北边疆......”
“朱棡,册封为晋王......”<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http://b.faloo.com/1366353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