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唐从挽救长孙皇后开始

0317 联手绞杀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譬兹梁栋,有若盐梅……”

  “以齐国公长孙无忌为赵国公……”

  “以吴国公尉迟恭为鄂国公……”

  “……”

  “以翼国公秦琼为胡国公……”

  十月初一中朝会,朝堂之上一名礼部官员高声宣读着一份圣旨。这份圣旨稍微有些长,读了七八分钟才结束。

  但没有人觉得困,因为这份圣旨关系着数十位顶级勋贵的封号调整。

  圣旨宣读结束,被念到名字的集体出列拜谢道:“谢圣人恩典,臣等肝脑涂地以报圣恩。”

  李世民威严的道:“诸卿免礼,你们皆国之砥柱……”

  一番客套的夸奖,总结起来就是大家都是国家栋梁,治理国家劳苦功高,封赏是对你们的褒奖云云。

  这当然是表现说辞给大家听的,真实原因当事人最清楚不过,有些消息灵通的非当事人也有所猜测。

  程序走完之后,又宣读了第二条政令: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科举制度。

  科举选官唯才是举,是国家选官的重要补充,有必要扩大规模。但以往科举考试只在京中举办,对外地考生太过于不公平。

  为了方便各地考生,设立三级科举制度,县考——州考——京考。

  考生在家门口就能参与,通过了县试再去州里,通过了州试再来京城,如此就能免去许多考生无谓的奔波。

  而且为了保证公平性,科举将会有礼部主持,而不是国子监——因为国子监掌握着学政体系。

  为了尽可能的降低人为干涉,取消投卷制度,一切以考试成绩为主。

  科举期间任何人不得和科考官私下串联,凡试图干涉科举考试者,轻则流放重则杀头。徇私舞弊的科考官斩首,全家流放。

  此策一出满朝沸腾,一来他们怎么都没想到科举还能这么玩,县考州考京考,这是哪个大聪明想起来的办法?

  二来处罚竟然如此严厉,动辄流放杀头。

  三来大家都是聪明人,自然知道一旦这个制度形成,会出现什么情况。

  之前他们可以凭借恩荫和举荐制度垄断做官门路,确保家族富贵传承,可一旦科举制度大兴直接就是从他们手里夺食。

  有些脑子更灵活一些的人,马上就想到了之前的学政体系。这才明白过来,这是一个连环套。

  普及学问让更多的人能读书识字,然后在通过科举从这些人里面遴选官吏。

  那么在这个体系下最受伤的是谁呢?

  答案呼之欲出,士族。

  这就是在要士族的命啊。

  虽然之前学政体系已经有这种苗头,可科举制的改革属于图穷匕见了。

  “肃静。”作为众官之首,房玄龄出列喝止道。

  过了好一会儿群臣才重新安静下来。

  “朝堂之上大声喧哗是为对圣人大不敬,若再有犯者定严惩不饶。”房玄龄面色严厉的警告,然后朝李世民行了一礼退回行列。

  那礼部官员继续往下读。

  为了奖励诸位臣工的功绩,原有的恩荫制度保留并进行改革。

  且特许三品以上每年恩荫一人,五品以上三年恩荫一人,七品以上五年恩荫一人,七品以下拥有一个恩荫名额。

  原本还义愤填膺的许多中低级官吏,听到这里都情不自禁的露出了兴奋的笑容。

  按照原本的恩荫制度,他们是没资格恩荫子弟的,除非皇帝下特旨。他们的子弟想出仕,只能走举荐制度。

  可举荐制每年名额不会太多,这么多人争抢很难轮到自己。改制之后,自己马上就能获得一个恩荫名额。

  想到这里,他们朝队伍最前列看去,那里站的全是朝中勋贵。恩荫名额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从勋贵手里分润过来的。

  原本权贵子弟都能通过恩荫出仕,现在名额限制了,一年或者三五年才能恩荫一个。

  这会儿他们关心的不再是要不要反对科举制,而是勋贵阶层会不会反对。如果他们反对,自己等会要不要站出来支持朝廷。

  然而很快他们就发现自己想多了,以宇文士及、长孙无忌、李绩等人为首的勋贵阶层非但没反对,反而第一个站出来支持。

  虽然此事很奇怪,可中下级官吏也管不了那么多了,也一起站出来表示支持。

  只有部分有士族背景的官吏反对,可在人数和话语权都不占优的情况下,他们注定无法阻止此事。

  朝廷当场就宣布此策通过。

  早朝结束后,有士族背景的官吏匆匆而去,他们要赶紧把消息传回去,普通官吏则三五成群的扎堆讨论此事。

  勋贵阶层则老神在在,仿佛一切都和他们无关。

  他们表现
手机支付宝搜索752672374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0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https://www.biqupai.com/134_134890/215296.html

切换来源-当前为xbiquge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