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也是极为感激,当即便提出了很多水师操练之法。
朱慈烺一一记下,打算以后逐步试验。
就在两人聊得火热的时候,郑成功想是想到了什么,突然道:“殿下,之前我来这里的时候,发现此地并没有播种红薯一类的食物。”
“这种名为红薯的食物,产量很高,我这次正好带了不少,殿下或许可以试着耕种一些。”
“红薯?”
“居然把这等神器给忘了。”
朱慈烺先是一愣,随即大喜。
万年年间,名为陈振龙的商人,便从吕宋带回了这种高产量的粮食。
在当地试种之后,极高的产量,引起了当地官员的轰动,上奏了此事。
然而此时的明朝朝廷高层,在听闻红薯离谱的产量之后,以为又是地方官为了上报祥瑞,胡乱编造的事情,并没有引起重视。
所以目前的红薯,只在南方胡健一带种植,并未进行大范围的全国推广。
结果到了清朝平定天下之后,朝廷高层反倒是对红薯颇为重视,全国推广,有了充足的粮食,人口才暴增到了四亿之多,白白便宜了大清。
“大约多有多红薯?”朱慈烺问道。
“有一船,大约几千斤,都能作为种子进行耕种。”郑成功回答道。
朱慈烺大喜,招来一名内政官员,让他安排推广红薯耕种事宜。
目前他刚刚打下旅顺城,很多荒废的田地还没有耕种。
可以想象,一旦这批红薯耕种下去,几个月后,粮食绝对会有一个极大的增长。
在这个年代,打仗就是拼后勤。
更多的粮食储备,自然能大大增加朱慈烺的战争潜力。
在郑森和王成鸿离开后,朱慈烺也忙碌了起来。
在自己打出名气之后,前来投靠的读书人足有数千之多。
虽然大部分人对于学习数学颇为微词,甚至有人拂袖而去,但留下来的人更多。
因为这些人大多都是童生或者秀才,放在南明,一辈子也没有办法入朝做官。
至于考取举人,或者进士,那更是噩梦级别的难度。
所以哪怕只是一个小吏,对于这些秀才和童生,也有很大的吸引了。
自古以来,想当官的人,从来都不缺。
另一边,随着军校的大力创办,识字的士兵越来越多,很多同样被调去做了小吏。
但朱慈烺依然很需要本地的士子为他效力。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他发现系统生产出来的士兵,大多性格比较粗暴,比如说李海龙。
这样的人担任对能力要求不高的小吏,自然没有任何问题。
但想要成为知县一类的官员,每天处理各种民事和大量的琐事,就有些难为他们了。
毕竟他们是系统制造的军人,不是官员。
所以这些官员,大多还是需要启用本地人读书人。
朱慈烺只要牢牢将军队和基层小吏掌握在手里,自然也不怕这些官员搞事。
在大量小吏接管地方之后,很多荒废的良田被分配到了百姓手上,开始耕种红薯。
对此,百姓们心中也是喜忧参半。
本来分到良田是一件很兴奋的事情,但种植从来没见过的红薯,让他们心中颇为不安,只能期盼老天爷,耕种一切顺利,红薯能丰收,让他们吃饱饭。
随着小吏们丈量田亩之后,一些旗人隐藏的良田也被陆续发现。
很明显,之前靠旗兵们互相指认,并不能完全抓出那些有劣迹的旗人,还是有不少漏网之鱼。
一家旗人的住宅内。
三五名留着辫子旗人,正在讨论着什么。
他们都是建州女真,也是大清国的核心力量,根本不愿意接收同化。
事实上,在旅顺的这个时间点,足足数人都留着辫子,是很稀奇的事情。
虽然朱慈烺并没有强制要求剪辫子,但很多百姓还是自发剪掉了丑陋的辫子,恢复了原来的衣冠。
哪怕是一些满人,为了融入当地,也纷纷剪掉了辫子。
没减掉辫子的人,渐渐成为了异类,也越来越少。
“该死,昨天我看到不少吏员已经查到我家良田上了。”
“想用银子贿赂,对方也完全不理。”
“那尼堪太子恐怕很快就要对付我了。”高瘦旗人脸色有些难看道。
“他根本就不给我们活路。”
“先是逼着我们解散了包衣,又收了我们大部分的田地。”
“难道他想逼我们自己种地不成。”
另一名疤脸旗人也是骂骂咧咧。
心中忍不住怀念起了大清。
想当初他良田千亩,还有大量的包衣帮忙耕种,宅院内奴仆上百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http://b.faloo.com/1178834_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