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铭没回达李文才的话,先卖个关子。
在张仲铭的调教下,身边这些吏员行事都雷厉风行。
当天傍晚,千人就招满了。
很多逃难过来的流民,也不是人人都喜欢种地。
有不少是州府城市的居民,原本是做小买卖的,或是些手艺人,比如做鞋的,做帽子的,当裁缝的,或是原本是挑夫之类的散工。
他们在城市生活惯了,农活做不来,也不想做。
原本这些人都想在所城混饭吃,但千户所城就方圆不到三里,店铺十来家。
现在还真是形不成大的商业市场。
往外去也是以所城为核心,在四周形成大的集镇,逐渐形成工商业。
这是张仲铭的打算和想法。
现在就只有村落棚户,只有住宅区和宿舍区象个样子。
另外就是有一个砖窑厂,但用的多半是原本所城里的民户。
这一次招募的多半就是流民,应募的很多,不到两个时辰就招满了。
……
翌日,清晨。
张仲铭骑马到工人所在的地方时,一千余人排成了长队,正在等候着。
看到张仲铭过来时,所有人都叉手弯腰,象风吹弯了的麦杆。
这种普遍的尊敬发自内心。
可不是容易得来的。
看着他们,张仲铭也是内心很有触动。
二十象三十,三十象五十。
面黄肌瘦,困苦不堪。
不少人三十多岁就有半头白发。
都是在熬自己的身体,为了苟活下去,为了家人。
既然自己来了,有责任叫这些人过好。
虽然天明不久。
远方的地平线上,三五成群的流民还在络绎不绝的赶过来。
奇山所已经声名在外。
现在不需要有人刻意,流民也是知道往奇山所这里跑。
有地方安顿。
有地分。
有免费的吃食。
帮着安家立业。
这些事,听着寻常,其实是朝廷都做不到的事。
崇祯年间河南大灾,有一些有良知的官员上奏都哭了,请皇上赶紧赈灾。
崇祯就给了两千两白银。
还是咬牙给的。
聚敛是蚊子腿上割肉,用在百姓身上就是善财难舍。
钱都拿去养兵。
兵也不给皇上争气。
哎,恶性循环了。
流民不断前来,远远看到有一群骑马的官人,不免在路边一脸紧张的打听。
听说那便是赫赫有名的张大人时,不少人就地跪下,叩头行礼。
张仲铭也习惯了,挥了挥手,赶紧便是带着人往海边去。
奇山所这里离海边就不到三里地,片刻功夫就到了。
大片的湛蓝色的海水不停的拍击着岸边。
这里是后世烟台地区,和蓬莱,青岛等地都是有名的旅游区域,风景相当出色。
不过眼前的这些人可没功夫欣赏风景。
各人手里都按吩咐拿着锹铲等物。
接着张仲铭在海边看了一会儿,就吩咐众人开始挖大池。
一千余人开挖,工具又锋利好使,大半天功夫,三十个十亩大小的大池就挖好了。
挖这么多,主要还是深度只有一人多高,不算深。
挖好大池,接着又是开挖引入海水的渠道。
傍晚时正好涨潮,开挖好之后,大池里就是瞬间灌满了海水。
“这叫蓄水池。”
张仲铭对赶来的张伯坤,张伯功,张伯堂,李文才,张简阳等人笑道:“用引水渠把海水引到大池里头。每个大池配十个晶池,大池形成卤水后引到晶池,风水日晒化晶,大约十五到二十天后,用盐用木推,不停的搅动化晶,从早及晚,到晚上基本上就化为晶盐。然后铲出晾晒,去除杂质,装包出售。”
“就这样?”
张伯坤向来注意维护张仲铭的威信,此时也是目瞪口呆,忍不住问询了一声。
其余的人……基本上都是一脸怀疑。
张仲铭见状叹息了一声。
其实宋末时福建那边就有晒盐法了。
就是一直没推广开来。
一是信息传递慢。
二是明初时朱元璋选择了煮盐法之后,晒盐法不好控制,不象灶户固定,大锅等铸铁工具贫民很难搞到手。
既然盐要专卖,就不可能推广晒盐法。
结果现在盐法是废驰了,但晒盐法还是未推广开来。
张仲铭在后世时就是住在海边,离家不远就是个大型海边盐场。
大大小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http://b.faloo.com/1178767_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