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遵循其教,认为“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他看到家中栽了很多竹子,遂日夜观察穷究,欲知其理何在,七日而病,乃自叹“圣贤有分”,转而就辞章之学。
直至弘治末年,王守仁的思想都是在正心诚意的圣贤之学、辞赋文章的应世之学,与出世养生的道释之学间波动。
正德初年被贬龙场,才给了他一个自我突破的契机。
在龙场丛山之中,王守仁虽“端坐澄默,以求静一”,实践着理学家的修心养气之法,但谪居的困境与内心的疑惑促使他常常思考:“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想多了,便忽于深夜恍然大悟,认为“圣人之道,吾身自足”,对“格物致知”也提出了新的解释:
“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广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
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灵昭明觉者也。
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
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
夫是之谓格。
以孙明的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大概就是——“格物致知”实际是一个去恶为善、体认本心的过程,与外物无关,自然也就没什么“圣人处此”的问题。
即【心】与【理】是为一体。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http://b.faloo.com/1133617_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