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瑾:-_-
“滚蛋”
苏瑾直接让曹操滚蛋,然后把被子盖过头顶。
“子瑜啊,我跟你讲,不是谁都有机会能和我抵足而眠的,如今我送上门了,你居然让我滚蛋”
苏瑾:-_-||
“滚滚滚,赶紧滚,再说我就让许憨憨揍你了”
苏瑾说着便打算喊许褚来打曹操一顿。
“好好好,我走就是了,现在的年轻人啊,真不知道珍惜”
曹操走之前还不忘说一句,这给苏瑾气的,恨不得现在把曹操打一顿,陈寿怎么没把曹操还有这么逗比的一面写出来呢。
【叮,宿主选择曹魏阵营,系统开启,请宿主帮助曹魏天下一统】
苏瑾刚把曹操弄走,脑海里的就响起系统那电子合成音的提示声
“终于启动了,真不容易”
“系统,你有什么功能?”
【回宿主,本系统没有什么功能,只有触发事件才能获得任务,宿主完成任务便能获得奖励】
“哦,是这样啊,那有没有新手大礼包?”
苏瑾也是在脑海里对着系统说道
【有的,是否打开新手大礼包?】
“打开”
苏瑾毫不犹豫的说道
【叮,打开新手大礼包成功,获得物品:高品质大豆种子X100000(种子前期步骤已经完成,直接种地里就行)早熟高产豌豆种子X100000(前面的步骤已经完成,宿主只需要种到地里就行)曲辕犁制作图纸,铁马蹬制作图纸,马蹄铁制作图纸,金刚不坏之肾】
等苏瑾看到奖励的东西后,也是惊讶了。
就是最后那个怪怪的,其他的都不错。
先说大豆,大豆不仅能榨油,还能做豆腐,豆浆之类的,蛋白质含量高,虽然在黄帝事情便有了大豆,
大豆起源于华夏,从华夏大量的古代文献可以证明。汉司马迁(公元前145-前93年)编的《史记》中,头一篇《五帝本纪》中写道:“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鞠五种,抚万民,庆四方。”郑玄曰:“五种,黍稷菽麦稻也。”司马迁在《史记·卷二十七》中写道:“铺至下铺,为菽”,由此可见轩辕黄帝时已种菽。”《华夏古代史》中谈到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时指出:“主要的农作物,如黍、稷、粟、麦(大麦)、来(小麦)、秕、稻、菽(大豆)等都见于《卜辞》。”“以华夏而言,公元前1000年以前殷商时代有了甲骨文,当然记载得非常有限。在农作物方面,辨别出有黍、稷、豆、麦、稻、桑等,是当时人民主要依以为生的作物。”《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一中:“大豆生于槐。出于沮石之峪中。九十日华。六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忌于卯。”
再者就是如果种植条件好的话,亩产400到五百斤左右,以三国时期的一石等于现在的62斤,相当于一亩好点的地最起码能产六石到七石之间,这在后汉三国可算是高产了。
根据《三国志·吴书·钟离牧传》记载钟离牧少时(在东汉末三国初)躬耕“种稻二十余亩”,“臼所取稻得六十斛米”。平均亩产米不到3石(斛)。稻的出米率大约为46.7%,折合稻每亩6.4石。吴慧认为,这里所说的“亩”是240步的大亩,因此,折合小亩亩产只有2.68石。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成帝“咸和五年,……始度百姓田,取十分之一,率亩税米三升”。吴慧同意贺昌群在《升斗辨》中所说的“三升”乃“三斗”之误,也就是说,按十分取一计算,也就是亩产3石。折合小亩每亩产米1.361石,再按46.7%折合成稻为2.91石。比《淮南子》中所说的2.77石,增产4.9%。魏晋也有特殊高产记录。如傅玄就说魏初屯田“白田(旱地)收至十余斛,水田收数十斛”。杜预说兖豫“填淤之田,亩收数锺”。这些都是良田、水利田,而且亩是大亩。合小亩还是亩产几斛和十几斛,平均还是十斛,与稽康所说的“一亩十斛,谓之良田,天下之通称”相合。《华阳国志》说:“绵与雒谷出稻稼,亩收三十斛,有至十五斛”。这里西蜀的高产田。东晋以后南朝各代,好的水田也是亩产10石。《梁书·夏侯夔传》中有“溉田千余顷,收谷百万余斛”的记载,也相当汉代的“亩锺之田”。
这是南方的水稻亩产,一般也不过二到三石左右
再根据《魏书·李彪传》中载有李彪的建议:“取州郡户十分之一,以为屯民,一夫之田,岁责六十斛”。屯田的租率是十分之五,一夫的屯田产量应是120斛。一夫耕种屯田合北魏亩为50亩,合汉石2.926石。还是维持亩产3石的水平。
《魏书·食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http://b.faloo.com/1077483_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