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这只是迎春的礼貌所致,其实贾政猜错了,但迎春不好驳辩。正如此前元春猜谜,书中说“也有猜着的,也有猜不着的,都胡说乱猜着了。”很可能迎春诗谜的真正答案是“围棋”。因为围棋的黑白子,比算盘更合“阴阳数不同”之语,算盘虽然也可谓之“镇日纷纷乱”,但又哪里扯得到什么阴阳呢?
细想之下,确有道理——琴棋书画四丫鬟的名字,原是对应了主人的癖好的。最明显的就是惜春的丫头名“入画”,其原因一目了然;探春的丫鬟名“侍书”(又作“待书”),虽然探春喜好书法的描写也很含蓄,但是从宝玉赠送她的颜真卿墨迹及她房中布置可以看出来;元春带进宫的丫鬟叫“抱琴”,虽然关于弹琴之事没有正面描写,但那贾元春乃是“才选凤藻宫”的人物,琴棋书画必然都是有所涉猎的,文中看出诗技平平,大约琴艺是很高明的了。
剩下一个迎春,丫鬟叫“司棋”,而周瑞家的送宫花时,文中借周氏眼光一一写出诸女儿情态,写到迎春时,正遇上她与探春姐妹两个在下棋,可见迎春是颇好此道的。
迎春的屋中摆设虽然没有正面描写,但宝玉在第七十九回徘徊紫菱洲时写的那首伤怀诗中倒是提过两句:“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枰。”可以想见迎春的屋子里必是设着一副棋枰,而且从早到晚地可以听到下棋声。
可见迎春的诗谜若作“围棋”解,似乎更加合理。
探春的诗谜与其判词是紧密相关的。
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境》时翻至探春一页,画的是两个小孩子放风筝;而这一回中探春的谜底便是“风筝”: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这与册子中说的“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如出一辙,都点明了“清明”这个时间,谜语旁还有一句夹批:“此探春远适之谶也。”可见探春嫁信有期,当在清明无误。
但关于她嫁给了什么人,却一直远至第六十三回占花名时才有所暗示。探春抽中的乃是一枝杏花,写着“瑶池仙品”,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
众都笑道:“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于是一齐来贺。——言明探春嫁的乃是“贵婿”,将来可能要做“王妃”的。
但是对于探春来说,如果嫁了王爷为妃,即使是庶妃,也算不得薄命,除非跟元春一样早夭了。但那样的话,两个人的故事就太重复了,不是曹雪芹的笔法。除非她像王昭君一样,远嫁海外僻乡,做和亲之王妃,才算得上薄命。
这在现在人的眼中有些难于理解,嫁到外国做王妃,巴不得的事儿,怎么能算薄命呢?然而在当时人的心目中,背井离乡,远离爹娘,一辈子再难回故土,就是女儿家最大的悲哀。所以《汉宫秋》才是十个古典悲剧之一。虽然可以如探春所愿,成就一番事业,然而“一番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毕竟是伤怀的。
贾府四艳中,惜春的结局通常是最无争议的,即出家为尼。在太虚幻境的册子中,关于惜春的那一页,画着“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其判云:
“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而惜春在全书中第一次开口说话是在第七回《送宫花样琏戏熙凤》中,周瑞家的走去惜春处送宫花,只见惜春正与水月庵姑子智能儿一处顽笑,开口说的第一句台词就是“明儿也剃了头作姑子去”。
接着,第二十二回“制灯谜”一段,写明惜春的谜语: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庚辰本在此有双行夹批:“此惜春为尼之谶也。公府千金至缁衣乞食,宁不悲夫!”
可见,惜春出家为尼的结局无可质疑。至于她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家的,又为什么会落得个“缁衣乞食”的惨状,我们后文详说。
对于元宵灯谜,早期脂本的内容多半到这里就为止了,庚辰本有朱笔眉批说:“此后破失,佚再补。”
其后又于下面空页上墨笔批道:“暂记宝钗制谜云:(诗暂略,见后文)此回未补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首先,这三条批语告诉我们抄书人与曹雪芹确实是一直有着互动的,但同时又让我们知道其交往并不密切,因为抄书时发现诗谜部分因书稿破失而有所缺,要特别备注“俟雪芹”来提醒自己,可见与雪芹相见并不频密;而且最终也没有等到,“此回未补成而芹逝矣。”
但是空白处又附录了这么一首宝钗诗谜,在程高本里且把这谜移与黛玉,而给宝钗和宝玉另增加了两首诗,可见都是后人续补的。
将此诗疑作黛玉的人,大约是赞叹此诗之工整伤感,以为最合黛玉身份性情;岂不知“琴边衾里总无缘”对黛玉而言近乎亵渎,因其“质本洁来还洁去”,既然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