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很快便发现了事情的不对,因为除了耿炳文之外,朝廷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无将可用。
朱元璋去世前,为了稳定朝局杀了不少善于征战的大将。
当然他这么做其实也是为了朱允炆,为了给他留下一个稳定的江山。
但朱元璋也没料到,事情会变成这样。
他以为除去了那些有威胁的朝臣大将,朝廷便会失了隐患。
如此一来,就无人造反,朱允炆就能坐稳皇帝这个位置。
朱元璋为自己的儿子孙子如此苦心谋划,也不是不可。
只是他的做法也未免有些太过火了。
但凡他当初不赶尽杀绝,能留下一两个可用的大将。
如今的朱允炆也不至于陷入这样的局面。
虽然现如今的确还有个耿炳文,但耿炳文的年纪实在是太大了。
耿炳文出征前朱允炆也曾召见过他一次。
看着耿炳文佝偻的身形,和满头的白发,朱允炆顿时陷入了更深的忧虑之中。
他的江山,已经到了只能靠这样的老将出马的时候了吗?
朱允炆几番担心耿炳文的身体情况,为此还特地派了个太医随军。
再三嘱咐他,一定要照顾好耿将军。
和朱允炆相比,朱棣的情况就要乐观不少了。
他身边的大将,本就是一直以来都追随他的。
其中不乏悍勇和骁勇善战之辈。
就算没有他们,朱棣本身也是一员得力大将。
燕军的主力全都集中在了一起,瞅准了一个城池,随时可以发动攻击。
但朝廷却不一样,朝廷的人马必须死死的看住每一座城池。
一旦有什么差池,便会让燕军趁虚而入。
这样也导致了朝廷的兵力比较分散,而朱棣的兵力比较集中。
两相对抗之下,朝廷占不到半点优势。
再加上朱允炆刚登基就立刻削藩,力度之大,不留一点情面。
这也直接性的导致了他的叔叔们和他的翻脸。
即便没有明面上支持朱棣,但也不愿出兵帮朱允炆。
按照朱元璋制定的藩王制度,但凡是就藩的藩王,手中都是一定程度的兵力的。
若是盛京一旦有急,藩王可立刻带动兵马,入京勤王。
若是朱允炆没有那么着急着大肆削藩,先和叔叔们搞好关系。
那朱棣一人即便是要反,那也是独木难支。
先韬光养晦几年,壮大的自己的势力,再一点点削藩,一步步铲除对自己有威胁的藩王。
若是朱允熙可以按照这个步骤,一步步来,那也不至于会落到如今这样的下场。
而如今的一切,对朱允炆而言,也算是咎由自取了。
朝廷的情况和局面,朱允熙早就已经知道了。
所以如今看到朱允炆乱做了一团,他也不觉得意外。
如今朱允炆最大的希望,可全都集中在了耿炳文身上。
所以才会一来就给了耿炳文三十万的兵马,让他征讨朱棣。
耿炳文刚出征的时候,号令各地兵马齐聚,一起讨伐朱棣。
当时威震四野,气势如虹。
他的出征,也算是朝廷为对付燕军的一个大动作了。
朝臣们见耿炳文一出手便是如此声势,心中更是安稳,甚至笃定了朱棣一定不是耿炳文的对手。
当然,在朱允熙看来,这些不过是朝中大臣们的盲目自信而已。
耿炳文的确擅战,但却更擅防守不擅进攻。
而朱棣也是熟悉耿炳文的,自然也十分清楚他的优点和缺点了。
这也是为何朝廷更换了耿炳文为将之后,只能稳住战局,并不能有任何突破性的进展。
对于如今的朝廷来说,启用新将的确已经成了唯一的出路。
朱允炆在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下不是没这么做过,只是如此收效甚微。
新将虽然忠心朱允炆,但却经验不足,在军中的威严也不足。
如此临时上阵也是问题不断。
按照以往的情况,新将需由一老将带领,一步步上战场。
慢慢立下战功之后,在军中也树立起了威信。
毕竟纸上谈兵和真枪实战的战斗是完全不一样的。
但现在的局势,已经没有多余的时间让朱允炆这么做了。
朝廷陷入了僵局,朱允炆也陷入了困境之中。
朱允熙每日观察着时局,观察着情况的变化。
对朱允炆的困境,他没有一丝幸灾乐祸之感,反倒心情越发沉重。
这也意味着,留给他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他需要大量的武器和大量的人手,简单的枪械已经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http://b.faloo.com/1000262_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