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十万二战德械师闯大明

第三十八章: 征服蒙古6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增援大军由多铎亲自率领镶白旗以及豪格的正黄旗三个牛录以及汉八旗抽调两万人,共计五万精锐人马,毫不停歇的赶往科尔沁草原。

科尔沁可不得了,跟建奴的关系好到穿一条裤子的。所以杜子逸知道建奴鞑子肯定会派精锐前来增援,所以从洛阳调来了李岩夫妇,顺带又带了三个师的兵力以及一批武器弹药以防出现弹药供应不足的问题。

杜子逸所了解的是从1612年努尔哈赤向科尔沁台吉明安遣使求婚,至1912年清朝灭亡,整整300年间共有118位清朝公主和格格嫁到蒙古各部,其中嫁到科尔沁部的就有24人。同时,科尔沁部王公之女嫁给清帝的也有19人,做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等的皇后、妃子及皇室王公的福晋。对于这种“礼崇姻戚”关系,清朝历代统治者予以高度重视。高宗弘历亲临科尔沁巡查时,就留下了“塞牧虽称远,姻盟向最亲”的诗句,足见清代皇室与科尔沁部关系之深厚。

科尔沁部在清朝入关和征服各部落的战争中披坚执锐,冲锋陷阵,为大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位列24部之首,爵高位尊,俸银俸缎均高于其他蒙古各部,是清廷统治蒙古地区的重要依靠力量。

清朝历代统治者予以高度重视。高宗弘历亲临科尔沁巡查时,就留下了“塞牧虽称远,姻盟向最亲”的诗句,足见清代皇室与科尔沁部关系之深厚。

科尔沁部在清朝入关和征服各部落的战争中披坚执锐,冲锋陷阵,为大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位列24部之首,爵高位尊,俸银俸缎均高于其他蒙古各部,是清廷统治蒙古地区的重要依靠力量。

此时的科尔沁部土谢图汗奥巴发现明朝护国军几万人灭了大半察哈尔部,已经兵临科尔沁草原了,再也不敢怠慢,立即通知其部族图昧、洪果尔、乌克善等诸台吉23名,马上带兵来集合,以应对此次危机,给多尔衮送去了求援信。他心中认定清军摄政王多尔衮肯定会派兵来援,心里并不是很紧张。

杜子逸此时正在接待李岩夫妇二人,当晚众将官吃好喝好,一夜无话。次日清晨,李岩就来到帅帐开始了本职工作,计划着这一场大战如何作战的计划。

京城,皇宫大殿之上崇祯端坐龙椅之上,听着下面的大臣奏报着政务,内阁按照杜子逸的方法开始在税制上改革,地方上阻力不小,各地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都在当地新开设的税务衙门门前围堵,要求崇祯皇帝不要与民争利,违背祖制之类的言语。北方还好点,特别是南方苏州府一代闹得特别凶,其次就是杭州府也闹得凶。内阁也是头疼不以,都拿不出好的建议。

内阁首辅陈于泰站了出来:“启奏陛下,此事可以暗中调查看是哪些人在背后挑事,等待杜公爷打完这次的北伐蒙古之战以后,再来处理这么人。”

众人纷纷符合着首辅的话,唯有那些东林党官员,心里在期待护国军攻打蒙古失败,如此才能保住江南那些士绅的利益不受损失。朝会结束以后,崇祯让兵部命令山海关的吴三桂准备偷袭建奴以牵制更多兵力,好让杜子逸能轻松剿灭科尔沁草原。

察哈尔残部的首领阿布奈收到摄政王多尔衮的书信,援军已经出发,并且多尔衮希望他能出兵偷袭护国军后方扰乱护国军的运输队,以减轻科尔沁方面的压力。此时的阿布奈有苦说不出,自己背后是车臣汗部,如果派出大军袭击明军,自己的部落很有可能会被车臣汗国吞并,弄得他都好多天没有好好睡过觉了。

山海关的吴三桂也是难熬,现在士兵的军费已经让京城来的新军给补发了,手下的一干将领已经来寻找他几次了,他一直在犹豫。尤其是前几天去参观了新军的日常操练以及实弹射击之后,他的内心其实已经妥协了,毕竟家人都在大明,当即心里有了决断,找来心腹们一阵商议以后,决定拥护明庭,这一次拿出全部实力跟随新军也要跟建奴来一场决战,以此来断了一些还想投靠建奴的思想。

三海关,城门大开,一队队骑兵当先出城,后面是密密麻麻的步兵队伍。新军留了一个营的兵力与山海关守军一道驻守山海关城池,其余部队全部参与主动进攻。

高里堡建奴探子发现大股关宁军出城,由于这里就一个牛录驻守,于是驻守这里的牛录额真迅速派人去宁远城向镶红旗旗主岳托求援。让岳托诧异不已的是,新军只是一轮炮击,就炸塌了高里堡的堡墙,只用了二十分钟就结束了战斗,堡里的建奴士兵纷纷被枪杀,关宁军彻底的当了一会看客人。建奴鞑子在新军的攻击下就如纸糊的一样不堪一击,那些重甲士兵在新式步枪面前完全不够看。

看着这一切的吴三桂等高级将领,内心彻底胆寒,这些新军都是那个杜子逸的护国军训练出来的,不知道护国军得有多强悍,看来这建奴就像兔子尾巴长不了。

关宁军各怀心事,打招玩战场,继续开拔。

等到大军来到宁远城十公里时,岳托才接到战报大惊不已,明军什么时候战斗力如此惊人了,高里堡可是一个坚固的堡垒还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0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http://b.faloo.com/963496_38.html

切换来源-当前为feil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