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长明穿越大明,收留了一些小乞丐。
为了了解大明底层人民对现代知识的接受程度,白长明每天让小乞丐们抄录《海国图志》、《资本论》等书,抄一页给他们一个馒头。
其中有个来自安徽凤阳的小乞丐,抄的格外认真。
后来在白长明的指点下,这个小乞丐去投奔了郭子兴的义军。
多年以后,
“白先生,咱回来了,咱二十年前抄了一半的《进化论》,先生可还给咱留着呢?”
……
“咱当年听了先生的话,去投奔郭子兴大帅的义军,现在咱也是个百夫长了。”
……
“咱又给白先生带来了几个新的丐帮小子,老四,老五,老六,快叫白先生。”
……
直到有一天,乘龙撵、穿龙袍的当朝皇帝陛下,恭敬的来到了白长明的书肆前。
“白先生,咱没别的意思,就是想再多抄点书,馒头可以少要……”
洪武二十一年,
应天城里有一家小小书肆,掌柜的是个性子孤僻的白衣书生。
之所以说这白衣书生性子孤僻,
是因为此子不喜钱财也不喜酒色,
只喜接济乞丐。
而且,这白衣书生接济乞丐有个特点,
让乞丐帮他抄录书籍,
抄千字,接济一个馒头,
抄万字,还能得到六两猪头肉或一碗馄饨,开个荤腥。
可即便如此,
每天去他那里抄录书籍的乞丐也寥寥无几。
原因无它,
一来,要是识几个大字,谁还能沦落到做乞丐?
二来,若是真的识字还能沦落到做乞丐的,那只能说性子恐怕懒惰到了极致。
这般懒人恐怕早已与世无争。
这种人平日里躺街边也能得到几个馊馒头,
饿不死就行,
何苦来这里抄录什么书籍?
但是,
还别说,
大约么七日前,还真有个怪乞丐天天来这书肆里抄录书籍。
用旁人的话说,那可真是鱼找鱼、虾找虾,青蛙遇到了癞蛤蟆……
……
日头高照,晴日暖风。
白长明打开书肆的门,给自己沏上一杯西湖龙井茶。
白长明一边品茗,一边打量着街道两边的乞丐们。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是穿越者的原因,
他来到大明已经几十年了,却依旧保持着二十岁出头的相貌。
白长明轻抿一口茶水,思绪万千。
白长明身为一个穿越者,
一开始,在刚穿越的时候,
他自然也想通过自己对历史的了解,增强大明国运。
然而,
怎奈何,他刚穿越过来的时候,还不是大明,而是元末。
元末乱世,活命尚且不易,又何谈出将入相?
更何况,他也不想为元朝效力。
而明朝却还没有建立起来,
在当时,朱元璋也不过是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少年而已。
算算时间点,彼时的朱元璋,正在沿途讨饭。
天下这么大,就算想助朱元璋一臂之力,又上哪里寻他?
因此,白长明便先在这应天府里开了一家书肆。
这一开,便开到了现在。
他书肆里的书分为两批,一批为明朝应该有的寻常书籍,例如经史子集、种植农医之类的。
另一批他藏在暗格里的,则是例如《明史》、《资本论》这些现代书籍。
这些年,他也并非什么都没做。
他每天都会接济乞丐,而乞丐们只需帮他抄录书籍即可。
抄录的书籍自然也不是一般书籍,而是白长明暗格里的“现代书”。
之所以选择“乞丐”这个群体,
是因为白长明深知,自己这些现代书籍,肯定是不被真正的读书人所接纳的。
甚至一些内容可以说的上大逆不道。
而乞丐人微言轻,抄录了也未必懂得其中内容。
即便懂得,说了也不会有人相信,不会给白长明带来杀身之祸。
更重要的原因是,通过让他们抄录书籍,白长明可以从乞丐这个最底层群体中,了解明朝国人对现代知识的接受程度。
毕竟,明朝处于一种中华文化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对新知识虽然渴求,但也一定会排斥。
史书毕竟只是书,
他必须先设身处地的了解明朝,才能制定真正适合明朝的“良药。”
……
“白先生,我又来了。”
一道身影走了进来。
这是一个乞丐,虽穿的破烂,但目光却炯炯有神,说话中气也十足。
“四兄,别来无恙啊。”
白长明笑着给对方沏了一杯茶水,语气像对待老朋友。
虽然对方是乞丐,白长明却丝毫没有歧视之意。
这个乞丐无名无姓,只道家中排行老四。
很多乞丐都是这样,无名无姓,只拿家里排行来做姓名,白长明也习惯了。
老四这个乞丐,是这些天唯一坚持来他这里领救济粮的乞丐。
而且,他抄起书来也是孜孜不倦。
因此,白长明极为欣赏他。
老四一进门,便大饮一口茶水,爽朗的笑道:
“白先生,今天的吃食都有什么?上次那本《海国图志》,我才刚抄了个开头。”
“上次走之前,我让白先生给我放好那本书,待我下回来抄。这不,今天老四又来白先生这里吃白食了……”